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信息公开 > 质量报告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浏览:

一、学校简介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办学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创办于1895年的北洋大学,1956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时,由原东北工学院、西北工学院、青岛工学院、苏南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的土木、建筑、市政系(科)整建制合并而成,积淀了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最早的一批土木、建筑、市政类学科精华,为全国著名的土木、建筑老八校之一。经过并校近60年来历代建大师生的不懈努力,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土木建筑、环境市政、材料冶金及其相关学科为特色,以工程技术学科为主体,工、理、文、管、法、经、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2006年,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水平评估;学校是国务院首批批准有权授予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的高等学府,现有15个院(系),63个本科专业。

2014年是我国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一年,也是我校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内涵发展的一年。学校秉承“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开放办学”的办学理念,大力加强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大幅提高了对本科教学工作的经费投入,并通过召开全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深化教学改革,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方向。

2014年,学校接受了陕西省组织的巡视诊断工作,专家组对我校的整体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坚定了学校发展的信心,同时也指出了学校发展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为学校的持续发展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

二、学校教学工作基本情况

1. 总体情况

2014年,在学生规模继续扩大和多校区办学的条件下,学校顺利完成了本年度的本科教育教学任务,人才培养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3千多名学子学成毕业,走向工作岗位或继续深造。同时,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标志性成果上又取得新的突破:继2009年获得3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之后,学校本年度又取得2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获奖数量在全省高校中(包括985211和军队院校)名列第五;在国家及陕西省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项目中,学校共获得40余项;本科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荣获一等奖1项和二等奖4项,在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荣获一等奖2项和二等奖2项,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荣获一等奖5项和二等奖17项,在第25UIA(国际建筑师协会)世界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中荣获第一和第二名,在第51IFLA(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国际大学生设计竞赛中荣膺第一名并荣获评委奖。以这些标志性成果为代表的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成果再次为学校赢得良好声誉。

2. 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学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创新性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服务面向定位为:立足西部,面向全国,服务建筑、冶金等行业。

3. 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学校目前共设本科专业63个,跨8个学科门类,其中文学3个、理学4个、经济学1个、管理学7个、艺术学9个、法学1个、工学37个、教育学1个,形成了以土木建筑、环境市政、材料冶金等相关学科专业为特色,以工程技术学科专业为主体,文、理、经、管、艺、法等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布局。学校现有专业设置见表1

学校目前共有国家级特色专业9个,省级名牌专业11个,省级特色专业15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2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0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1个,建筑学等8个专业通过了住建部和教育部的专业评估和认证。

1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专业设置一览表

序号

专业

代码

专业名称

招生

时间

学科

门类

修业

年限

授予学位

备注

1

082801

建筑学

1956

工学

五年

建筑学学士

国家级特色专业

省级名牌专业

卓越计划”试点专业

通过评估

2

082802

城乡规划

1986

工学

五年

工学学士

国家级特色专业

省级名牌专业

通过评估

3

082803

风景园林

2008

工学

五年

工学学士

 

4

081001

土木工程

1956

工学

四年

工学学士

国家级特色专业

省级名牌专业

卓越计划”试点专业

通过评估

5

081802

交通工程

1956

工学

四年

工学学士

省级特色专业

6

081801

交通运输

2010

工学

四年

工学学士

卓越计划”试点专业

7

081002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1956

工学

四年

工学学士

国家级特色专业

省级名牌专业

通过评估

8

081003

给排水科学

与工程

1956

工学

四年

工学学士

国家级特色专业

省级名牌专业

卓越计划”试点专业

通过评估

9

082502

环境工程

1977

工学

四年

工学学士

国家级特色专业

省级名牌专业

卓越计划”试点专业

通过评估

10

082503

环境科学

2000

工学

四年

理学学士

省级特色专业

11

120103

工程管理

1956

管理学

四年

管理学学士

国家级特色专业

省级名牌专业

通过评估

12

120201K

工商管理

1992

管理学

四年

管理学学士

 

13

120203K

会计学

1995

管理学

四年

管理学学士

省级特色专业

14

120101

管理科学

1997

管理学

四年

管理学学士

 

15

120102

信息管理与

信息系统

2000

管理学

四年

工学学士

省级特色专业

16

020401

国际经济与贸易

1996

经济学

四年

经济学学士

 

17

120401

公共事业管理

2000

管理学

四年

管理学学士

 

18

120210

文化产业管理

2010

管理学

四年

管理学学士

 

19

080401

材料科学与工程

2002

工学

四年

工学学士

国家级特色专业

省级名牌专业

卓越计划”试点专业

20

080406

无机非金属

材料工程

1956

工学

四年

工学学士

 

21

080402

材料物理

2000

工学

四年

工学学士

 

22

082901

安全工程

1986

工学

四年

工学学士

 

23

081501

采矿工程

1958

工学

四年

工学学士

 

24

081503

矿物加工工程

1960

工学

四年

工学学士

 

25

081505T

矿物资源工程

2008

工学

四年

工学学士

卓越计划”试点专业

26

080412T

功能材料

2011

工学

四年

工学学士

 

27

081303T

资源循环科学

与工程

2011

工学

四年

工学学士

 

28

080801

自动化

1972

工学

四年

工学学士

 

29

080901

计算机科学

与技术

1986

工学

四年

工学学士

 

30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2001

工学

四年

工学学士

 

31

080703

通信工程

1997

工学

四年

工学学士

 

32

080301

测控技术与仪器

2003

工学

四年

工学学士

 

33

081004

建筑电气与

智能化

2008

工学

四年

工学学士

 

34

080902

软件工程

2012

工学

四年

工学学士

 

35

08020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1960

工学

四年

工学学士

卓越计划”试点专业

36

080601

电气工程及其

自动化

2000

工学

四年

工学学士

 

37

080201

机械工程

2011

工学

四年

工学学士

 

38

080204

机械电子工程

2012

工学

四年

工学学士

 

39

080404

冶金工程

1958

工学

四年

工学学士

省级特色专业

省级名牌专业

卓越计划”试点专业

40

080405

金属材料工程

1958

工学

四年

工学学士

省级名牌专业

41

081301

化学工程与工艺

1998

工学

四年

工学学士

 

42

080203

材料成型及

控制工程

2000

工学

四年

工学学士

卓越计划”试点专业

43

130503

环境设计

1996

艺术学

四年

艺术学学士

国家级特色专业

省级名牌专业

44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2013

艺术学

四年

艺术学学士

 

45

080205

工业设计

1999

工学

四年

工学学士

 

46

130504

产品设计

2013

艺术学

四年

艺术学学士

 

47

130404

摄影

2000

艺术学

四年

艺术学学士

 

48

130403

雕塑

2002

艺术学

四年

艺术学学士

 

49

130509T

艺术与科技

2010

艺术学

四年

艺术学学士

 

50

130305

广播电视编导

2012

艺术学

四年

艺术学学士

 

51

130402

绘画

2013

艺术学

四年

艺术学学士

 

52

070102

信息与计算科学

1998

理学

四年

理学学士

 

53

080102

工程力学

2001

工学

四年

工学学士

 

54

070302

应用化学

2001

理学

四年

理学学士

 

55

080714T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2003

工学

四年

工学学士

 

56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

2004

理学

四年

理学学士

 

57

070202

应用物理学

2011

理学

四年

理学学士

 

58

050201

英语

1997

文学

四年

文学学士

通过评估

59

050103

汉语国际教育

2008

文学

四年

文学学士

 

60

030101K

法学

1996

法学

四年

法学学士

 

61

050101

汉语言文学

2003

文学

四年

文学学士

 

62

130304

戏剧影视文学

2010

艺术学

四年

艺术学学士

 

63

040203

社会体育指导

与管理

2002

教育学

四年

教育学学士

省级特色专业

 

4. 各类全日制在校学生情况及本科生所占比例

2014年,学校共有全日制在校生24181人,其中博士研究生743人,硕士研究生4925人,本科生18513人,本科生占各类全日制在校学生的比例为76.56%

5. 本科生源质量情况

2014年,学校共有57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计划招生4480人,实际录取本科新生4481人,其中港澳台地区学生1人,新疆班学生13人,军转地方学生2人,陕西省考生人数为3113人,在陕录取比例达69.47%2014年录取新生的实际报到人数为4421人,报到率达98.66%,我校连续6年新生报到率保持在98.0%以上。新生中年龄最大者23岁,年龄最小者15岁,男生比例约57.5%,城镇考生比例约48.8%

2014年,在全国招生省份中,除海南、宁夏、青海、吉林、云南5个省份,其余26个省市第一志愿率均为100%,学校整体专业志愿满足率高达91.3%,为历年最高。学校理科全国平均分高出省控线49.4分,维持在较高水平;文科全国平均分高出省控线21.3分,较2014年提高2.5分,文史类生源质量进一步提高。其中理科录取平均分高出当地一本线20分以上的省份达到29个,高出40分以上的省份19个,高出50分以上的省份12个,尤其是江苏省,选测科目等级由BB调整为BC,理工类平均分363分,较2014年(351分)提高12分,生源质量显著提升。

6. 留学生教育及本科生海外交流情况

1)留学生教育情况

学校留学生类型较多,主要包括校际交换生、短期交流生、学历留学生、非学历语言生及其他游学生等。生源地较为广泛,主要包括美国、法国、葡萄牙、西班牙、德国、挪威、丹麦、日本、俄罗斯、土耳其、新加坡以及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2014年,来校留学78人。

学校从2014年开始面向港澳台地区招收本科生来校攻读学位,目前已有一名香港学生就读于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专业,使我校成为全国新完成招生备案工作首次招生就有实际录取的十所院校之一。同时完成了招收港澳台地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备案工作。为使留学生的培养工作更加科学和规范,学校更新和完善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留学生手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留学生管理办法》、《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留学生费用管理办法》等11项规章制度,并对留学生培养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自检自查,提升了留学生教育管理与服务工作的水平。

2)本科生海外交流情况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国际交流工作,充分利用国(境)外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14年,共派出赴国(境)外交流学生320人,其中本科生201人,分别赴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瑞士、丹麦、挪威、瑞典、澳大利亚、日本、台湾地区等海外20余所大学开展学习和文化交流活动。

除学生赴国(境)外交流学习之外,还以联合课程及暑期文化交流等方式加强在校学生与国(境)外学生的交流与互动。201463日至71,中美学生文化课程交流项目连续第六年在我校进行,21名来自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北亚利桑那大学、新墨西哥大学、科罗拉多以及丹佛等大学的学生与我校文学院英语专业和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以课堂教学、专题讲座、互动交流、观摩赏析等为主要形式的语言文化交流活动;2014921日至1010日,挪威科技大学的19名学生来我校与建筑学院学生开展了城市规划方向的联合课程设计,为双方今后针对两校学生开展双学位项目进一步打造了成熟的课程模块和教学模式。

在利用现有平台加大本科生派出力度的同时,2014年度学校派出渠道又有了新突破,学校通过了“1+2+1中美人才联合培养计划项目”,与美国25所州立大学开展本科生双学位项目。

三、师资与教学条件

1. 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

2014年我校师资总数1700人,较去年增加63人,师资总量稳步增长;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643人,相比去年增加73人,占师资总数的37.8%,比去年提高3个百分点;教授228人,占教师总数的13.4%;副教授447人,占教师总数的26.3%;讲师759人,占教师总数的44.6%35岁以下教师724人,占教师总数的42.59%36-45岁教师629人,占教师总数的37%46岁以上教师347人,占教师总数的20.41%。师资队伍各项结构持续优化。

2. 生师比、本科生主讲教师情况

2014年,全校教师共1700人,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8513人,硕士生4964人,博士生736人,折合在校生数为29219.6人,生师比为17.19:1。本科主讲教师1638名,其中教授228名,占主讲教师人数的13.92%;副教授447名,占主讲教师人数的27.29%;讲师759名,占主讲教师人数的46.34%

3. 教授承担本科课程情况

为鼓励高级职称教师为本科生上课,学校将为本科生授课作为教授岗位聘任与考核的必要条件,要求教授、副教授积极承担本科生学科基础课、学科方向课、选修课、通识课、讲座等教学任务。2014年,在校教授、副教授职称教师共有631名,其中承担本科课堂教学任务的592名,占全校教授、副教授总数的93.82%。近年来,学校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率保持较高的水平。

4. 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学校积极筹措教学经费,优先保障本科教学投入,并逐年增加本科教学经费。2014年,学校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总支出为9497.82万元,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5130元;本科专项教学经费为1871.35万元;本科实验经费为484.25万元,生均本科实验经费为261.57元;本科实习经费为441.09万元,生均本科实习经费为238.26元,教学经费投入逐年增加。

5. 教学用房、图书、设备、信息资源及应用情况

1)教学用房情况

近年来,学校各类校舍面积不断增加,设施配套齐全,功能日趋完善。2014年学校占地面积224.66万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92.79 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面积387479平方米,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16.02平方米;学生宿舍面积19.37万平方米,生均宿舍面积8.54平方米;实验室面积121832平方米,生均实验室面积为5.03平方米;多媒体教室座位数23347个,语音教室座位数1457个,百名学生配多媒体教室和语音教室座位数为102个。

2)图书资料及应用情况情况

2014年,学校共有图书254.12万册,生均图书册数86.97册,电子图书种数为160610种,电子期刊种数为38621种,全校新增图书8.86万册,生均年进书量达3.03册,订购中文数据库10个,外文数据库11个,开通试用资源22个。学校以文献资源建设为重点,进一步落实“三提升一加强”的工作目标和任务,细化工作职责,规范工作流程。开通了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新增图书预约及到期短信提醒功能,设置多媒体体验区,举办了以“阅读慧人生,书香溢校园”为主题的读书月及毕业季系列阅读推广活动,充分发挥图书馆在学校内涵发展中的支撑作用。

3)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情况

2014年,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到33106.01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20万元,较上一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3437.64万元。

4)信息资源及应用情况

2014年,为提升网速,提高用户体验,雁塔校区校园网进行了计费和认证系统的全面升级。校内资源高速分流平台目前已有注册用户19,662个,周访问用户数5,167个,种子数49,111个,种子总大小184.812TB,提供的总数据量达到23.462PB,用户平均下载速度超过4MB/s,运行稳定,反响良好。校园一卡通项目23个子项目稳定运行一年,运行效果良好,使学校管理信息化水平得到较大提升,广大师生真正感受到信息化带来的便利和方便。充分利用高清录播教室,完成了《复合材料》、《土木工程制图》、《建筑文脉》、《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结构力学》、《有色及合金的熔炼与铸锭》6门课程资源的录制、后期编辑、平台发布以及后续维护任务,为获准国家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还完成了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微课程、多次报告会的录制及编辑工作。

四、教学建设与改革

1. 专业建设

2014年,学校贯彻落实《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加强专业建设的实施办法》,按照“统筹规划,分类建设,注重内涵,特色发展”总体思路和“落实责任,政策激励,合理竞争,目标考核”的基本途径,建立促进专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形成由主干专业、支撑专业和拓展专业形成的特色专业链群。具体做法是:将学校现有57个招生的本科专业分为优势特色专业、重点建设专业、新办专业三大类,分别确定建设目标。学校按择优立项、委托立项和专项建设相结合的方式支持专业建设,其中择优立项项目按优势特色专业、重点建设专业、新办专业分别设立,每年立项建设的专业数量原则上不超过各类专业总数的20%2014年共评选出择优立项专业建设项目12项,其中优势特色专业2项,重点建设专业6项,新增专业4项,优势特色专业建设费为每项25万元,重点建设专业和新办专业建设费为每项15万元;委托立项建设项目每年100万元;专项建设项目的资助标准为:新办专业建设费20万元,初次评估(认证)专业建设费30万元,复评专业建设费20万元。

2. 课程建设

2014年,学校贯彻落实《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加强课程建设的实施办法》,按照“统筹规划,分类建设,确保重点,促进共享”的总体思路和“落实责任,政策激励,合理竞争,目标考核”的基本途径,设立课程建设专项基金,重点资助目标明确、覆盖面广、基础条件好、建设方案可行、可显著提高教学效果的课程建设项目,特别是公共平台课程和专业骨干课程,并按建设目标进行考核,建立促进课程建设的长效机制。具体做法是:将重点建设的课程分为通识课、公共平台课和专业骨干课三类,学校每年拨专款,按照分类建设、分层负责的管理模式立项建设,通识课和公共平台课由学校评审立项,资助标准分别为2万元和5万元,专业骨干课由院(系)受学校委托评审立项,资助标准为2万元;2014年学校共评选出择优立项课程建设项目85项,其中公共平台课程10门,通识课程5门,专业骨干课程70门;学校设立专项建设项目用于支持实施考试院制度的课程建设项目,资助标准为每门课1万元。

3. 教材建设

2014年,学校贯彻落实《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材建设基金管理办法》、《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材建设立项项目管理办法》等教材建设管理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按照“注重建设、推出精品”的教材建设工作思路,开展了教材的立项、出版、申报工作。从抓好规划和政策制定入手,规范教材选用的管理,建立了教材选用、教材建设立项项目检查制度,保证了优秀教材、高水平教材进课堂,提高了教材的选用率。

2014年,学校投入30万元用于教材建设项目立项,改革教材立项评审办法,一般教材项目改为由院(系)组织评审,重点教材项目仍有学校组织答辩评审。重点教材项目和一般教材项目每项分别按2万和1万资助。2014年,学校组织教师积极申报教材建设项目,经院(系)评审推荐,学校组织答辩评审,共设立教材建设项目31项,其中重点教材项目10项,一般教材项目21项。教师作为第一主编出版教材48本。经2012年、2014年学校组织教师申报“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项目,“十二五”期间学校共获准“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1部。

学校非常重视教材选用工作,按照《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关于本科生开设课程选用教材暂行规定》等教材选用文件,严格执行教研室、院(系)及教务处三级教材选用审核制度,积极鼓励任课教师选用国家正式出版的高水平教材,并鼓励教师选用或引用外文原版教材,鼓励教师制作或采用基于多媒体技术的PPTCAI课件。2014年学校本科主要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中选用国家正式出版教材的课程占90%以上,其中34.5%的课程选用教材为国家级高水平优秀教材及规划教材,58.1%的课程选用教材为近三年新出版教材。

4. 教学改革

学校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依据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以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创新性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按照学校统筹规划与院(系)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原则,重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快教学信息化进程,全面推进专业特色凝炼、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体做法是:

①统筹规划。学校领导对国家社会经济、高等教育发展形势和趋势的研究始终保持高度的重视,学校还定期组织暑假和寒假党政工研讨会、教职工代表大会等会议,在全校范围内征求学校教学工作发展的意见,研究和部署学校的教学改革工作,在年度学校工作要点中明确教学改革任务,在年度教学改革立项指南中明确教学改革研究方向。学校召开本科教学工作会议,全面部署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工作。

对于需要在学校层面开展的教学改革活动,由教务处、学生处等职能部门牵头,组织全校力量进行攻关。近年来,先后进行了全校专业特色凝炼、完全学分制改革、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书院-学院(学科)制教育改革、课外教育学分认定等重大教学改革活动。通过全校性的统筹规划和组织实施,这些重大改革活动均取得了预期成效。

②项目抓手。通过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工作,帮助院(系)、教师以及各有关教学职能部门,梳理并发现教育教学过程中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增强了教师创新的意识,提高了教师开展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以项目为抓手,落实责任,加强项目过程管理,确保立项项目顺利实施和研究成果的应用推广,切实保障了教学改革的效果,有效解决了教学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目前已形成了完善的国家级、省级、校级教改项目的管理和建设体系。省级和国家级教改项目有力地带动了校级教改项目的研究和建设,校级教改项目的研究和建设,也为省级及国家级教改项目的申报和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保障。

③制度保障和资金支持。2011年学校出台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师职务评审工作实施办法》和第五轮《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师岗位聘任与考核办法》,将申报职称的教师划分为“教学为主型”和“教学科研并重型”两类。对长期坚持教学第一线、投身教学改革的“教学为主型”教师,重点考核本科教学工作量、教学效果、参与教学研究改革的情况等;将参与省级以上教学研究项目的主要参与人(前3名),或校级教学研究项目的主要参与人(前2名)作为晋升“教学为主型”副教授的必要条件;将参与省级以上教学研究项目主要完成人(前2名)作为晋升“教学为主型”教授的必要条件;将省级教改项目等同于省部级科研课题。职称评审制度的改革有力地调动了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研究工作的积极性。

2008年学校出台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关于深入开展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工程的实施意见》,每年投入50万元专项经费,开展校级质量工程项目的立项建设工作。2014年开始,实施《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加强专业建设的实施办法》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加强课程建设的实施办法》,每年投入600万元左右专项经费用于专业和课程建设综合改革。

多年来学校持续推进教学改革,培育教学成果,在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准二等奖2项,获奖数量位居全省高校第5位,教学改革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5. 培养方案特点

学校按照《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原则意见》(西建大[2012]89号),秉承“德业并重,以德为先;强化能力,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按照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道德修养、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要求,确立符合国家人才需求、突出学校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科学、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全面推进学校书院—学院(学科)制、学分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等改革工作,提升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为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2012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整合了课程教育教学模块,设置综合素质教育教学模块;为推动学分制的改革,学校重新整合公共基础课平台,按照专业链群打通专业基础课程平台;为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加了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数量。各专业的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均按综合素质教育教学、基础教育教学、学科专业基础教育教学、学科专业方向教育教学、实践教育教学5个模块设置。学校规定了总学分中80%学分的分布比例,其余20%由各专业根据自身特点灵活掌握,充分体现专业特色。各教育教学模块的学分比例原则上应符合表2中的要求,但各专业可参照全国高等学校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建议做适当调整。

2 培养方案中教育教学模块的学分比例

模块名称

占毕业总学分的比例

理工类专业

其他专业

综合素质教育教学模块

13%左右

13%左右

基础教育教学模块

≥27%

≥22%

学科专业基础教育教学模块

≥12%

≥20%

学科专业方向教育教学模块

≥8%

≥10%

实践教育教学模块

≥20%

≥15%

注:表中规定了总学分中80%学分的分布比例,其余20%由各专业根据

自身特点灵活掌握,充分体现专业特色。

2013年底,为进一步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校重新修订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本科生综合素质教育学分考核认定办法》(西建大[2013]248号),进一步完善了课外素质教育学分的认定办法,并将课外素质教育8学分提高到10学分,从2014级开始正式实施。

6. 开设课程门数及选修课程开设情况

2014年,学校共开设各类课程2266门,相比2013年的1980门增长了14.4%,其中必修课1337门,选修课929门,分别占全校开设课程总门数的59% 41%;共开课5380门次,相比2013年的5122门次增长了5.0%

7. 课堂教学规模

2014年,教学班人数在30人以内的课程占全校课程的23.1%,教学班人数在31-60人的课程占全校课程的34.1%,教学班人数在61-120人的课程占全校课程的29.0%,教学班人数在120人以上的课程占全校课程的13.8 %,大部分课程人数控制在60人以内,保证了教学效果。

8. 实践教学及实践基地建设

学校高度重视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借助在冶金、建筑、市政、材料等行业的资源优势,坚持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全面合作、共同进步的原则,通过为企业提供人员培训、技术开发与指导、优秀毕业生输出、企业形象宣传等,加强企业对学校实习工作的支持意愿,积极拓展校外实践基地,与中条山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宝钛集团有限公司等签订了实习基地协议;文、理、经、管、艺等专业开拓思路,积极联系,广开渠道,与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西安曲江文化中心、青海多巴国家高原体育训练基地等新建了合作关系。截止2014年,学校共有实习实训基地168个,较2013年增加了42个。同时,学校还利用校内的科研和产业条件,建立了以学校建筑设计院、城市规划设计院、校报编辑部、学报编辑部、对外汉语培训中心等为代表的校内实习、实践基地。截止2014年,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15个。

目前,学校共有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183个,每个专业确保有2-3个以上相对稳定的基地,为学生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教学平台。每年学校都对各专业的实习基地情况进行统计,并将统计结果通过文件、网站发布等方式进行公布,一方面对合作单位进行宣传,另一方面督促各专业建立更多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

9. 毕业设计(论文)

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学校坚持从选题环节开始严格把关,确保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符合专业培养目标,难易度适中,与工程实际、科研项目等结合紧密;建立了院(系)平时巡查、学校集中检查制度,检查学生进展与教师指导情况;积极探索与国内知名高校进行联合毕业设计的实践教学模式,

2014年,学校开展了2014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网上管理试点工作,包括网上选题、日志提交、学生评价、成绩录入等,并举行了专题培训会,积极做好宣传与组织工作。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教务处、二级院(系)、校院两级督导组不定期巡视,检查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进展情况与教师指导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学校组织专家深入院(系)开展中期专项检查工作,形成检查反馈意见,督促院(系)整改落实。抓好答辩和成绩评定环节,学校长期坚持典型答辩环节,对全面答辩工作起到了示范作用,在答辩期间,教务处、院(系)、督导组相关人员坚持巡视、督查。

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结束后,学校针对毕业设计(论文)成果开展了专项评估,组织专家组对选题质量、成果质量、教学管理情况与成绩评定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并对中期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跟踪检查。专项评估后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汇总与通报,并要求院(系)根据反馈意见上报整改意见,从而形成闭环,不断持续改进,提高了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10. 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学校不断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活动,将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作为重要的工作目标。搭建涵盖所有本科专业竞赛科目的创新创业活动平台,深入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

2014,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的规模及获奖数量均较往年又有大幅度提高:参加的创新创业竞赛科目共141项,较2013年增加18%;参与学生15000余人次,较2013年增加约50%;指导教师854人次,较2013年增加24%;获得国际、全国奖项共320项,较2013年增加23%;获奖学生757人次,较2013年增加30%;获得省级奖项311项,较2013年增加52%;获奖学生737人次,较2013年增加51%。本科生在2014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省级一等奖8项、二等奖20项,竞赛成绩逐年提高。

2014年,学校获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5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53项;学校组织开展了第九批“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SSRT)计划”项目工作,确立项目136项,参与学生642人。

五、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1. 学校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实情况

学校始终将人才培养作为中心工作,始终强调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和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求生存”作为办学思路的重要内容,并提出了“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开放办学”的办学理念,将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到关乎学校生存发展的高度。明确了学校党政一把手是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形成了领导重视教学、教师献身教学、学风促进教学、制度保证教学、经费保障教学、管理服务教学、学科建设带动教学、科研提升教学的良好氛围,确保了人才培养工作的中心地位。

2. 校领导班子研究本科教学工作情况

学校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工作,把本科教学作为立校之本,视教学质量为学校的生命线。学校明确规定党政一把手是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各院(系)的院长(主任)是院(系)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在学校学术委员会中设教学分委员会,研究和处理教学日常工作。

学校党政领导坚持把教学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校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经常召开会议研究本科教学工作,着力解决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校领导经常深入一线通过听课、召开座谈会、走访教学单位等方式了解本科教学情况。学校坚持开学前校党政领导检查教学准备工作情况,对发现的问题召开现场会,分析原因,立即整改,保证了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学校坚持期末校领导巡视考场制度,及时掌握考场状况,对考风建设起到了指导作用。

20146月,学校召开明确培养目标、创新教学模式、启迪学生思维、提高教学质量为主题的全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大幅提高本科教学改革和建设工作经费,深入推动内涵建设。

3. 出台的相关政策措施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内涵建设,学校研究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本科教学工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专业中期发展规划(20142020)》两个指导性文件,颁布实施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加强专业建设实施办法》、《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加强课程建设实施办法》、《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本科生综合素质教育学分考核认定办法》等三个制度性文件,不断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014年,学校修订完善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本科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本科生校内转专业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对263名学生进行了学籍异动处理。为扩大教考分离的范围,继续在多校区实施考试院制度,将共建共享课程列入考试院的审核条件。2014年共有40门次课程进入考试院,在考试院参考的学生达85339人次,课程门数和考试学生均较去年大幅增加,使考风考纪更加好转。

 

4.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2014年,学校继续运行以三头在外、四个子系统、一个平台为特征的开放互动、全程控制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并结合学分制、书院学院(学科)制改革及多校区办学实际,不断完善和优化以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为手段、以教学专项评估(检查)为抓手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认真梳理人才培养全过程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点,优化管理流程,完善专项评估质量标准,健全校内外结合的教学质量评价和监督体系,不断建立保障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工作机制。

学校重视教学质量保障的组织建设和协同工作机制建设,全校各个部门能够以本科教学工作为中心,积极为教学服务,保障教学工作顺利开展。学校实行校—院(系)两级教学管理机制,并设立教学质量保障部门,做好校院两级的质量监控工作;学校坚持本科教学督导和大学生信息员反馈制度,教学督导深入教学一线及时对教学质量进行实时监督,大学生教育教学信息员以学生社团的形式开展各类教育教学信息反馈和质量监督活动。

5. 日常监控及运行情况

2014年,学校坚持开展日常教学检查及专项教学检查相结合的本科教学检查工作。日常教学检查贯穿于全学期,紧密围绕教学运行状态进行。学校根据教学运行的薄弱环节,开展课程考核、课堂教学、毕业设计(论文)、实习、实验教学、多媒体课件等多项专项评估(检查)工作。通过检查,各院(系)及教学单位及时发现教学运行中的优良之处及存在的问题,制定措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014年,学校深入开展教育教学反馈工作。通过教务咨询、处长信箱、信息员反馈平台、师生代表座谈会等渠道广泛收集大学生信息员、教师、管理人员对教学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对1600余条意见和建议进行分析和整理,并及时反馈至相关单位,确保各方面的问题得以解决。 继续坚持开展多校区学生、督导组、业务主管领导的评教工作,学生参评率达98%以上。

2014年,学校继续推进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进一步推进网上选课制度,学校建成了学生注册管理网络平台,构建了学科竞赛信息化平台,搭建了课程网络中心的测试网站,实现了教学质量工程和其他项目的网上申报及评审功能,先后实现了辅修专业网上报名、学生一卡通网上报到注册等信息化工作,进一步提高了教学管理精细化和高效化程度。

6. 本科教学基本状态分析

2014年,学校本科教学运行状况良好。广大教师工作责任心强,能够严格履行教师职责,遵守学校的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学生学习状态良好,积极参加各教学环节,认真进行课程学习。

学校继续加大基于网络系统的教学基本状态分析工作,不断创新和完善网上评教、网上投票、网络排课、网上选课、网络调停课、网络查询、网络信息反馈等功能,同时不断推行教学基本状态信息的采集制度,逐步建立网络化的教学状态基本数据库。

2014年陕西省教育厅继续开展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工作。为保质保量按期完成此项工作,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学校制定了数据采集工作方案,明确各部门的任务分工,统一协调组织,确保数据采集工作顺利进行。通过对数据采集形成的报告分析,我校办学条件良好。

7. 开展专业评估、专业认证、国际评估情况

1994年建筑学专业通过国家专业评估以来,学校始终将通过国家专业评估、专业认证等作为提高专业办学规范化水平,提升专业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建筑学、土木工程、城乡规划、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工程管理、环境工程等8个专业均多次以优秀的成绩通过了住建部和教育部的专业评估(复评)和认证(详见表3)。

2014年,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和工程管理2个专业顺利通过住建部组织的专业复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申请得到了教育部的受理,将于2015年接受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组的入校考察。


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接受全国本科专业教育评估(复评)及认证情况一览表

序号

专业名称

首次评估

第一次复评

第二次复评

第三次复评

时间

有效期

时间

有效期

时间

有效期

时间

有效期

1

建筑学

1994

1994.05-2000.05

2000

2000.06-2006.06

2006

2006.06-2013.06

2013

2013.05-2020.05

2

土木工程

1995

1995.06-2000.05

2000

2000.06-2005.05

2005

2005.06-2013.06

2013

2013.05-2021.05

3

工程管理

1999

1999.11-2004.05

2004

2004.05-2009.05

2009

2009.05-2014.05

2014

2014.05-2019.05

4

城乡规划

2000

2000.06-2006.06

2006

2006.06-2012.06

2012

2012.05-2018.05

 

 

5

建筑环镜与能源应用工程

2004

2004.05-2009.06

2009

2009.05-2014.05

2014

2014.05-2019.05

 

 

6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2005

2005.06-2010.06

2010

2010.05-2015.05

 

 

 

 

7

环境工程

2013

2013.10-2019.10

 

 

 

 

 

 

8

英语

2008

良好

 

 

 

 

 

 

 


六、学生学习效果

1. 学风、考风建设及执行情况

2014年,学校在原《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生管理规定》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生交费注册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的基础上制订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本科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强化了学业过程管理,增加了学业警示环节,明确了学生可以因创业等原因主动申请休学,界定了延长学制和延期毕业,进一步细化了学籍管理纪律处分的处理程序。同年有49人办理了休学手续;在两次学籍审查过程中有74名学生因学业成绩受到学籍处理,其中退学处理17人、试读处理57人。

2014年,为尊重学生的专业兴趣,使学生拥有更多的自主选择和发展空间,学校对原《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本科生校内跨院(系)转专业实施细则》进行修订,出台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本科生校内转专业实施细则》,进一步规范了校内转专业的条件和各环节工作要求及程序,同年1342013级学生实现了校内转专业学习。

学校高度重视考风考纪建设,通过召开学生诚信应考动员会、发放诚信应考倡议书、设立无人监考考场、引入学生会干部和学生党员参与考场检查等方式,广泛开展考风考纪宣传,提高学生诚信考试意识。引导学生端正考试态度,从思想上认识到考试违纪作弊将给自己后续学习和个人发展带来的严重后果。同时,学校不断加强对课程考试的巡考力度,坚持考试违纪作弊快速处理制度,督促监考、巡视人员认真履行职责,以预防为主减少学生违纪作弊行为。2014年,学校共对118名违纪作弊的学生进行了处理,其中开除学籍14人、留校察看82人、记过16人、严重警告6人。严肃了学风和考风,保障了学校的良好学习氛围。

2. 应届本科生毕业及学位授予情况

学校2014届毕业生共3123人,实际毕业3011人、结业23人,分别占毕业班人数的96.4%0.7%;授予学士学位2989人,占毕业班人数的95.7%,其中授予建筑学专业学士99人、工学学士1810人、理学学士116人、文学学士225人、管理学学士298人、经济学学士57人、法学学士35人、教育学学士52人、艺术学学士297人。

2014届毕业生中73人辅修建筑学专业,其中53人获得辅修证书,49人授予第二专业学士学位;58人辅修工程管理专业,其中45人获得辅修证书,43人授予第二专业学士学位;23人辅修土木工程专业,其中17人获得辅修证书,16人授予第二专业学士学位。

3. 毕业生就业情况及攻读研究生情况

2014年,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学校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通过走访用人单位,依托全国建筑高校就业联盟,推进以实习促就业的合作模式,拓展了就业市场。通过发挥校友校董单位的优势作用,推荐毕业生就业,拓宽了就业渠道。成功举办两次大型就业洽谈会,邀请543家单位参会,全年为657家用人单位组织了各类专场招聘活动442场,总共收集就业岗位39956个。精心组织了建设行业、有色金属行业的招聘会以及中核集团网络招聘会。

学校积极探索和完善新的就业指导模式与途径,强化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承办“陕西省高校校级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培训班”,并选派就业指导工作人员、辅导员、就业指导课教师参加培训,提高就业指导队伍专业化水平;不断加强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提升服务水平,就业信息网年发布招聘信息1900余条,浏览量超过800万次;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艰苦边远地区、中小微企业就业和到部队建功立业,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

学校加强就业工作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不断推进“就业提升计划”实施,提高毕业生就业层次与就业质量,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截止毕业生离校时,2014届本科生初次就业率为96.61%荣获“2011-2013年度陕西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2014届本科毕业生3123人,就业率为96.61%,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学、交通工程、给水排水工程、矿物资源工程、安全工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冶金工程等19个本科专业的初次就业率达到100%;其中有414人被录取为硕士研究生,占毕业生总人数的13.65%。

4. 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

学校历来重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的信息反馈,每年以用单位招聘和走访用人单位为契机,发放调查问卷,了解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满意度。从调查情况来看,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满意度处于较高水平,普遍认为我校毕业生精神面貌良好,专业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踏实肯干,创新意识及能力较强,有着出色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具有良好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综合素质较高。表明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保持在较高水平,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七、特色发展

经过长期的发展和积淀,学校继承和丰富了传统的学科专业布局,形成了以土木建筑、环境市政、材料冶金等相关学科为特色,以工程技术学科为主体,面向建筑、冶金行业的学科专业布局,主体更为壮大和突出,特色更加鲜明。

1.专业链群结合紧密,协同发展效果显著

并校近60年以来,学校形成了以优势特色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分类聚合的专业链群组织和建设模式,构建和发展了内部联系紧密、整体特色突出、带动作用显著、相互支撑有力的专业链群。截至目前,学校已形成六大专业链群,即以建筑学、土木工程专业为龙头的土建类专业链群,以环境工程专业为龙头的环境类专业链群,以工程管理专业为龙头的管理类专业链群,以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专业为龙头的材料冶金类专业链群,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自动化专业为龙头的机械信控类专业链群,以环境设计专业为龙头的艺术类专业链群。这些专业链群均以建筑、冶金行业为服务面向定位,链群内部关系紧密,链群之间相互联系。

新的专业链群组织和建设模式取得了显著的聚合效应。例如,开办于2008年的风景园林专业依托建筑学专业,不仅在学科建设上取得跨越式的发展,在专业排名上也位列全国前列;开办于2008年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发挥土木工程、自动化学科专业交叉的优势,在全国专业排名中跃居第一;开办于2002年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体育建筑管理)专业与土木建筑类专业深度融合,特色鲜明,在全国专业排名中位居前列。

2.面向行业和区域发展,开办一批新专业

面向建筑、冶金行业和陕西区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学校对专业结构适时调整,依托优势特色学科和专业链群,新增了部分专业。2011年,响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依托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开办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功能材料2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2013年,依托建筑学、环境设计专业,开办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等专业。2014年,学校依托建筑、机械等优势学科专业,从学校定位、办学条件、服务面向等实际情况出发,申报历史建筑保护工程和车辆工程专业。这些新增的宽口径新兴专业优化了学校的专业结构,提升了学校服务行业和区域发展的能力,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八、需要解决的问题

1. 存在问题

1)全校学科专业发展不平衡,土木、建筑、环境、材料、管理等学科专业优势突出,与其紧密相关的专业发展迅速,但部分传统学科专业的发展较困难。

2)随着草堂校区建设的逐步深入,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合理优化资源配置,加强教学资源共享,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3)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MOOC、微课的发展对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出新的挑战。因此,课程信息化建设需要学校着力。

2. 改进措施及建议

1)进一步优化完善专业结构,加大对传统专业的建设力度,通过专业链群建设逐步构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交叉融合、协调发展的专业布局。

2)加强资源共建共享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课程、实验室等资源的开放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

3)推进课程网络中心建设,提升课程信息化辅助教学水平。依据课程信息化资源,鼓励教师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推进以研究式、讨论式为特点的翻转课堂教学,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和水平。

附件:

陕西高等学校2014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支撑数据表

 

 

 

 

 

 

 

 

附件

陕西高等学校2014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支撑数据表

 

学校: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填报时间:20151210

 

 填报内容

2013

2014

备注

全日制在校生人数

本科生

16997

18513

 

硕士生

4936

4925

 

博士生

732

743

 

毕业生

当年应届本科生人数

2443

3123

 

当年应届本科生毕业人数

2315

3011

 

当年应届本科生学位授予人数

2302

2989

 

当年应届本科生初次就业人数

2355

3017

 

当年应届本科生攻读研究生人数

437

414

 

本科生获省级及以上课外竞赛奖励项目数

465

631

 

本科生获省级及以上课外竞赛奖励人次数

1069

1494

 

本科生体质测试达标率

81.35%

87.64%

 

学生学习满意度

/

/

请在备注中说明调查方法与结果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

/

/

请在备注中说明调查方法与结果

教师总数量

1637

1700

 

生师比

16.831

17.191

 

职称

结构

正高级职称人数

215

228

 

副高级职称人数

439

447

 

中级职称人数

721

759

 

初级职称人数

262

266

未定职教师请按初级统计

年龄

结构

35岁以下教师人数

734

724

 

36-45岁教师人数

586

629

 

46岁以上教师人数

317

347

 

学历

结构

博士学历教师人数

570

643

 

硕士学历教师人数

751

765

 

本科教师人数

310

288

 

专科及以下教师人数

6

4

 

全校本科专业总数

63

63

 

当年本科招生专业总数

57

57

 

当年新增专业数

3

0

 

当年停招专业总数

6

6

管理科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材料物理、采矿工程

矿物加工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

  填报内容

2013

2014

备注

课程

全校开设课程总门数

1980

2266

学年度内实际开设的本科培养计划内课程总数,跨学期讲授的同1门课程计1

必修课门数

1193

1337

 

选修课门数

787

929

 

课程门次总数

5122

5380

 

创新创业必修课门数

/

/

 

创新创业选修课门数

/

3

 

创新创业课程门次总数

/

16

 

教授授课情况

教授总人数

215

228

 

在岗教授人数

211

226

 

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人数

213

195

 不含讲座

教授独立讲授的课程门次总数

252

286

 

合代课中教授承担的课程门次总数

148

139

 

仪器设备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万元)

  总值 

29668.37 

33106.01

 

 生均

1.07

1.20

 

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万元)

3923.75

3437.64

 

图书

总册数(万册)

248.25

254.12

 

生均册数(册)

89.7

86.97

 

电子图书种数

144610

160610

 

电子期刊种数

34187

38621

 

教学行政用房面积()

总面积

372479

387479

 

生均面积

16.43

16.02

 

实验室总面积

137200

121832

 

生均实验室面积

6.5

5.03

 

经费投入

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元)

3788.78

5130

 

本科专项教学经费(万元)

4599.38

1871.35

自然年度内学校立项用于本科教学改革和建设的专项经费总额

本科实验经费

(万元)

总值(万元)

1227.18

484.25

自然年度内学校用于实验教学运行、维护经费

生均(元)

721.99

261.57

本科实习经费

(万元)

总值(万元)

354.13

441.09

自然年度内用于本科培养方案内的实习环节支出经

生均(元)

208.34

238.26

省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数量

6

2

 

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数量

4

4

 

省级及以上教学团队个数

5

7

 

省级及以上精品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数量

14

25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数量

2

3

 

省级及以上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数量

2

2

 

                     

 

填报内容

2013

2014

备注

哲学

/

/

 

经济学

175190

175190

 

法学

175190

175190

 

教育学

175190

175190

 

文学

175190

175190

 

历史学

/

/

 

理学

175190

175190

 

工学

175190

175190

 

农学

/

/

 

医学

/

/

 

军事学

/

/

 

管理学

175190

175190

 

艺术学

175190

175190

 

学生

毕业

要求

实践

教学

学分

总数

哲学

/

/

 

经济学

≥总学分15%

≥总学分15%

 

法学

≥总学分15%

≥总学分15%

 

教育学

≥总学分15%

≥总学分15%

 

文学

≥总学分15%

≥总学分15%

 

历史学

/

/

 

理学

≥总学分25%

≥总学分25%

 

工学

≥总学分25%

≥总学分25%

 

农学

/

/

 

医学

/

/

 

军事学

/

/

 

管理学

≥总学分15%

≥总学分15%

 

艺术学

≥总学分15%

≥总学分15%

 

学生

毕业

要求

的选

修课

学分

总数

哲学

/

/

 

经济学

35

35

 

法学

35

35

 

教育学

35

35

 

文学

35

35

 

历史学

/

/

 

理学

32

32

 

工学

32

32

 

农学

/

/

 

医学

/

/

 

军事学

/

/

 

管理学

35

35

 

艺术学

35

35

 

 

 

说明:1.数据的计算方法参照《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的通知》教发〔20042号文件。

2.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此项数据参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通知》教高厅〔20112号文件,是指学校开展普通本科教学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发生的支出,仅指教学基本支出中的商品和服务支出(302类)(不含教学专项拨款支出),具体包括:教学教辅部门发生的办公费(含考试考务费、手续费等)、印刷费、咨询费、邮电费、交通费、差旅费、出国费、维修(护)费、租赁费、会议费、培训费、专用材料费(含体育维持费等)、劳务费、其他教学商品和服务支出(含学生活动费、教学咨询研究机构会员费、教学改革科研业务费、委托业务费等)。取会计决算数。

3.学生学习满意度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两项数据本次可视本校此项工作基础酌情公布。

4.课程门次总数按全年课头总数计算。

5.合代课中教授承担的课程门次总数:多名教师共同承担的课程,教授承担的门次数计为教授承担的学时比例。

6.质量报告中的各项数据均保留小数点后两位数字。
教务处
2015-12-28 10:15:20
 分享转发:0

相关信息

重要通知